Skip to content

疫情下的新工作模式 – 僱主和主管知道員工在想甚麼嗎?

Back view of Asian business woman talking to her colleagues about plan in video conference. Multiethnic business team using computer for a online meeting in video call. Group of people smart working from home.

疫情下的新工作模式 - 僱主和主管知道員工在想甚麼嗎?

2020年終於來到尾聲,這一年來無論是企業或員工都經歷過風風雨雨,有企業瀕臨結業,有員工很不情願地被公司裁走或被離職。另一邊廂,有些轉變令企業找到生機,又有人明白適者生存的道理,在疫情底下仍能找到曙光。外界的變化萬千使人的內在產生無形的壓力,繼而逐吋逐吋地改變人們與外界的連繫。

這場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思考、與別人相處的模式、對工作的價值觀等。今天就讓我們從個人層面上了解疫情為我們帶來的轉變吧。

一、迷失的安全感

今天的我們不知道明天的事,人們只能每天留在家中看新聞了解外界發生的事。人們留意着確診數字有否上升、確診病人有沒有自己認識的人、哪裡的餐廳或公司要結業等等。由原本看似與自己痛癢無關的事,現在都會變得多加思考。

心理學家認為,每個人在應對不確定的情境時,都會對確定性的答案有着強烈的願望。這種不確定性給人們帶來焦慮和恐懼,為了消除這些不安因素,人們需要為這些未知的問題找到確定答案、結束模糊和混沌狀況。這種對答案的需求稱為認知閉合需求 (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)。

即使疫情的資訊未能滿足人們對認知閉合的期望,但人們回到工作崗位上,其實每天都渴望管理層或僱主提供足夠的指示及答覆。究竟公司在未來數月的發展中,員工又何去何從呢?員工又能怎樣配合公司的措施呢?

二、劇增的社交需求

在隔離令及限聚令底下,人們遭遇前所未有的空虛感。當然,聰明的人們總會找到一線生機。配合不同的科技產品,例如Zoom與Skype的網上會面、Youtube與Facebook的直播互動等,大家都算在寂寞中尋找到一點慰藉。

然而,在家工作的情況下,始終大大削弱了員工與同事及上司的溝通。這種不足小則令員工喪失了本來在工作環境下的交流,大則令員工難以感受上司對他們的支持。人們在感到脆弱及無助之時,就更需要依賴其他人的支持。如果企業未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及工具滿足員工劇增的社交需求,他們恐怕亦會逐漸失去在家工作的動力。

三、創新的價值觀

當大家以為疫情下工作只會帶來一次又一次的難關,其實在絕處中總有一線生機。在肺炎橫行之前,沒有員工想過在家工作的安逸與便利,又沒有僱主想過彈性上班時間是可行的。當然,我們在這裡不是鼓吹某一種特定的工作方式。或者,這場疫情給予人們一個機會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及定位。僱主可以一方面下放更多自主性 (Autonomy) 給員工,員工在另一方面可以思索如何安置休閒 (Leisure) 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(Work-life balance) 這些價值觀,務求創下工作的新景象。即使我們不知道疫情何時減退,但在這段危難中無論是員工或僱主,都可嘗試思考疫情對工作帶來甚麼的「轉變」。要加速重回軌道,以上的轉變絕對不可以忽視。

最新上架職涯服務

zh_HKChinese

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in Your Next Training?

Get Team Building Brochu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