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有壓力,我有壓力」,究竟你的壓力和我的壓力是否一樣呢?相信每個人都會經歷過不少壓力,大家亦大概知道甚麼是壓力。在心理學上,壓力是人類或動物面對情緒上或身體上的有形或無形威脅時,無法正常回應的狀態。簡單而言,當外界環境的要求很大,而人們得到的支援很少時,該不平衡的狀態就是「壓力」。
香港人和普遍都市人都對壓力不陌生,過去幾年學界及商界都對香港人的工作壓力進行了有關研究。今天就讓我們綜合不同的報告,分析香港人的工作壓力來源。
1. 工時過長
工時過長相信是最多員工投訴的原因了,不同的研究亦提供了不少證據證明此說法。例如投資銀行瑞銀集團 (UBS) 的研究指出香港人平均每人每年工作時數達2296小時,遠超於全球平均數字 (1915小時)。其他報告亦計算出,每位香港人平均每星期都要工作49小時,勤力程度冠絕全球。
過長的工時令員工缺乏休息的時間,由於人們需要在休息的過程中重新填補體力及大腦的資源,特別是當大腦沒有足夠的能量時,我們便會更容易受環境的變化影響,一些微小的工作需求足以令我們抵抗不到。當這個情況每天都在上演,我們的工作壓力便因而慢慢累積。此外,其他健康心理學的研究亦指出員工超時工作亦會增加吸煙、飲酒的風險,從而帶來更多健康問題。
2. 與同事之間的人際衝突
人際衝突指的是員工之間及上司和下屬之間在溝通、合作、決策時出現的問題。特別是在團隊工作時,無論在討論過程或是作出決策,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及衝突便會漸漸對我們產生無形的壓力。其中最常見的衝突就是基於不同的處事方式,例如上司希望員工下班後仍要定時回覆電郵,但員工認為離開辦公室後就是私人時間,但最後因不敢得罪上司而選擇跟從上司的要求。然而,這些因工作風格、價值觀等衝突只會慢慢累積,對員工造成更多壓力。當員工對同事失去信任,和感受不到上司對他們的支持,員工便會慢慢對工作產生不安感。
3. 團隊士氣及組織氣氛
當員工的關係不和諧時,團隊的士氣不但會低落,整個組織的氣氛亦會變得緊張。「辦公室政治」就是常見的例子。人們為求達到目的,包括搏得上司歡心、取得更多成就、獲得更多佣金等,都會使用不同手段去打敗其他競爭對手。當整個團隊之間都失去信任,加上缺乏合適的領導者,員工每天的工作就會變得膽戰心驚,擔心自己「歸錯邊」、害怕得罪某「大老闆」、或是一些不良的內部競爭手段,這些對工作及人際關係的恐懼都會演變成工作壓力。
4. 工作的定位問題
員工對自己的工作崗位及職能不清晰,不但令他們的工作量增加,還會令工作更難完成。這種情況讓員工在工作上無所適從,又會欠缺工作方向,使他們難以得到工作的滿足感。最常見的例子是,員工很多時都需要向多於一個上司報到,讓他們不清楚自己要向誰交代工作;另外,員工亦時常被安排完成本份以外的工作,同時又欠缺指引及協助,使他們難以完成工作,讓工作壓力大增。
5. 工作以外的問題
有趣的是,人的工作壓力並不只限於工作上的問題。當家庭或工作以外的生活出現問題時,人們亦趨於將這些問題帶到工作上,心理學家稱這種情況為溢出效應 (Spillover effect)。這些工作以外的壓力源包括父母對自己的期望、伴侶之間的感情問題、個人對自己的要求等。很多人因過份專注於工作,而忽略了這些工作以外的問題。然而,這些問題其實正在間接地及直接地影響着自己的工作。特別是這一年在家工作的模式興起,人們在家中遇到的麻煩不但會影響工作上的時間表、工作的心情、還有與同事之間的關係,再加上工作本身的問題,壓力似乎更令人喘不了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