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止被AI取代?你最需要提高的是AQ

AQ

應變能力高的打工仔

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高低的智商 (IQ) 和情商 (EQ),原來還有一項甚少提到的特質。適應商 (Adaptability Quotient) 是用作衡量我們在面對不同情況下的應變能力。準確而言,適應商 (簡稱 AQ),是我們如何處理變化、從錯誤中學習、克服挑戰以及實時調整的適應能力。

AQ高又如何?

提高 AQ 無論是對個人,還是企業都可以帶來不同的好處。就個人而言,提高適應商可以讓我們接受和管理變化,在職業生涯中輕鬆轉換工作角色或職業,更在經濟衰退中保持就業或改變方向。對於企業,提高適應商讓公司根據市場需求改變營商路線,優先考慮可持續的商業實踐,同時為多種可能結果做好準備,處理意外的危機。

1. 接受和面對變化

‍不管是可預測的,或是突如其來的改變,我們都可以學習接受它。工作場所的簡單變化,例如技術更新,管理層或員工的調整,可能會使人陷入麻煩的困境。我們必須接受這些不盡人意的變化,並在新情況中尋找積極的一面,避免受改變影響而遭淘汰。例如如何將變化轉化為機遇?或者能從改變中學到什麼? 

2. 質疑你的假設

生活中的一切都在不斷變化,過往認知中最佳的辦事方式可能因為不斷變化的環境而被淘汰。AQ高的人會質疑自己的假設,反思過往和身處的環境,並隨時準備新的解決方案。在不斷提出問題的過程中評估工作流程,例如運用不同資源思考出更好的辦事方案,或者尋求他人的建設性意見,改進自己的見解。

3. 視失敗為學習機會

失敗對我們造成的不一定是傷害。如果我們在過程中反思和改進,其實是個極好的學習機會。工作中,團隊應建立出將失敗視為學習機會的工作環境。如果團隊成員犯了錯誤就責罰他們,只會讓成員害怕承認錯誤和承擔補救的責任。反之,接受失敗並從中學習可以讓我們激發出創造力,採用創新或嘗試新的工作方式解決問題,避免面臨停滯不前的風險。

面對不斷革新的科技

我們的未來只會充滿更多不同的變化,以及一些突如其來的問題。有著良好的AQ能讓我們從容面對失敗,並從中學習,適應不同的環境。在工作方面,我們亦可適應市場需要而作出調整,拋棄固有思想,作出突破。大家不妨運用以上三個小技巧嘗試提升自己的適應力,以面對不斷改變的環境吧!

更多職場心理學知識,歡迎追蹤以下社交平台。

學懂正向心理學 讓自己的人生從此不再一樣

正向心理學

當人們處於高壓的狀態下時,身體會釋放出大量的壓力激素,對我們造成負面影響。因此,減壓對我們保持身體和心理健康非常關鍵。常見的減壓方法包括深呼吸、冥想、瑜伽、運動等,而這些方法都與 PERMA 模型密切相關。它可以幫助人們建立積極的自我價值觀,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,從而減輕壓力和焦慮。

甚麼是 PERMA 模型?

PERMA 模型是由正向心理學 (Positive Psychology) 創始人馬丁·塞利格曼提出的理論,它包括了五個要素,分別是正向情緒、投入、人際關係、意義和成就感。這些要素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到教育、組織、媒體等不同界別。無論是小至個人幸福感提升,還是大至整體國家的幸福感提升都通過 PERMA 模型的效果。下面就來一一介紹這五個要素。

1. 正向情緒 (Positive Emotion)

正向情緒是指愉悅、樂觀、興奮和滿足等情緒狀態,這些情緒可以讓我們感到快樂、充滿動力和能量。這個要素包括了我們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經驗。通過營造正向情緒,人們可以減輕負面情緒的影響,增強自己的情緒穩定性。在生活中,我們可以嘗試用更樂觀的角度看世界,找出小確幸以及值得開心的事情。

正向心理學

2. 投入 (Engagement)

投入是指人們在有挑戰性和興趣所在的活動中全神貫注,感到忘我和完全投入。當我們投入到一個活動中時,我們會忘記時間和周圍的環境,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,這種狀態也被稱為「心流」,可以讓我們感到充實、有意義和有成就感。在生活中,我們可以通過體驗自己感興趣的事情,例如運動、寫作、藝術創作等,來嘗試投入。

3. 人際關係 (Relationships)

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交流。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讓我們感到被接受、支持和關心,進而促進我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。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,人們都可以通過這些關係減輕孤獨感和無助感,感受到被接納和支持。

4. 意義 (Meaning)

意義是指人們對生活和自己的貢獻感到有意義和價值,可以通過自己所做的事情令自己找到人生的目的和歸屬感。這種狀態可以讓我們感到高度的自我實現和成就感,而當我們感到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時,我們會更加積極地面對挑戰和困難,也會更加滿足和幸福。在生活中,我們可以通過追求自己的夢想、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等,來體驗意義的重要性。

5. 成就感 (Accomplishment)

成就是指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達成目標所獲得的成就感。當我們努力工作並達成自己的目標時,我們會感到成就感和滿足感。這種感覺可以增強我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更可以讓我們獲得努力達成其他目標的動力。在生活中,我們可以通過為自己設定一些小目標,比如學習一門新技能、完成一個項目等,來讓自己更常體驗到成就感。

PERMA模型通過提出五個影響幸福感的要素,幫助我們了解如何可以讓自己建立積極的自我價值觀。通過專注於培養PERMA模型的五個要素,我們除了可以減輕壓力和焦慮,更可以朝著更充實和滿意的生活邁進。所以從今天開始,試著把PERMA模型中的五個要素融入生活,相信你一定可以看到一些正面改變的!

更多職場心理學知識,歡迎追蹤以下社交平台。

面對充滿陰險的職場 我們要學會「耍手段」

職場

現實就是充滿變數

我們自幼受的教育便鼓吹了以下的文化:勤力是一種美德、努力學習就能獲得好成績、老師喜歡勤奮的好學生。到長大了,我們漸漸卻發現勤力只是成功的一小部分,還有才智、際遇、甚至幸運等。特別在職場上,真的是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」嗎?

成為別人眼中的「精英」

當大家的起跑線相若,你就要比人做得更多,才能讓自己突圍而出,成為別人眼中出色的一份子。事實上,「突出」的人不一定比你更勤力,他們可能更擅長與人建立工作關係,更熟習辦公室內的「潛規則」等。

「后冠效應」的陷阱

努力工作仍是非常重要,但千萬不要只坐著等待別人留意你的付出,並祈求別人把后冠戴在你頭上。這可稱作為「后冠效應」(Tiara effect)。人們很多時候認為自己把工作完成便足夠了,而當中的付出及努力是沒有人察覺的。到了上司要回想誰是「傑出員工」時,你可能只是中規中矩的「那個人」。

要學懂「耍手段」?

我們不僅是一名勤力的「打工仔」,更要成為一位職場政治家。政治家不一定是耍出壞手段,而是要學懂善用時間、方法、資源去為自己集取最多的注意力。而這些注意力就是能讓自己避免成為「邊緣人」,並同時取得身邊同事及上司的認可,以及換取支持、讚美、推薦等。

有效善用辦公室手段

「辦公室政治」的價值不一定是負面的,只要善用得好,亦能助你的職涯一把。你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方法:

  • 主動與同事及上司匯報更新狀況
  • 小心選擇文字,如:多利用數字量化進度、以「My team and I 開頭」等
  • 不要等待年尾Appraisal才努力討好上司

重新審視職場的生態

每當有升職的機會時,我們都會渴望是自己。然而,在希望落空時,有人會質疑自己的辦事能力,有人會驚訝為何是另一位同事升職。這些關鍵在於:你會如何運用你的「辦公室政治」籌碼,還有的是「努力工作之上,還有甚麼嗎?」

更多職場心理學知識,歡迎追蹤以下社交平台。

充斥在生活中的人生困難 學會面對及管理「微壓力」

微壓力

「人生贏家」就沒有壓力?

「人生勝利組」在工作中的薪水、地位都比一般人高。有研究曾經訪問不同行業的管理層人員,他們工作表現出色,個人生活豐富充實,但當被問到是甚麼驅使他們離開了生活軌道,變成一個工作狂,不同人都面有難色地回答:「這就是生活吧。」

生活給我們帶來的無形阻礙就是微壓力 (Micro-stress)。

每人都在經歷微壓力

壓力 (Stress) 的源頭通常份量較重,且明顯可見,它們都是一般人公認的問題:財政、工作、家庭等。相比之下,微壓力 (Micro-stress) 遠遠沒有那麼明顯。微壓力是由困境所引起的,而我們往往僅將其視為一個平平無奇的顛簸,甚或乎完全忽視它。微壓力來得如此之快,是因為我們慣性地克服它們,以至於我們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存在。甚至當我們確實察覺到微壓力時,我們也不一定會認為這些感覺對我們生活有影響。

微壓力會耗盡你完成工作的能力

我們會因為無法完成日常職責,而經常覺得自己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中都失敗了。我們時常都忽略了這些會影響我們工作的原因:

  • 跟合作夥伴的工作重心不一致,以致無法完成工作
  • 對夥伴沒有足夠信心
  • 來自其他人不可預測的行為
  • 大量又多樣的工作需求
  • 工作或家庭責任激增

微壓力會消耗你的情緒儲備

有一些的微壓力會對人的內心平靜、堅毅和彈性產生破壞,而這三個原素本來就可以幫助我們集中精力、確定優先次序、作出衝突管理等。這些微壓力的來源包括:

  • 為他人的成功和幸福感到負擔
  • 對抗性對話
  • 對你的社交圈子缺乏信任
  • 別人對你施放壓力
  • 長期身處於政治操弄中

微壓力會導致的身份落差

微壓力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,讓自己質疑是否能夠成為「想成為」的人。這些壓力會削弱我們的動力和目標感。這種感覺的來源是:

  • 工作目標與個人價值觀不一致
  • 自信和價值觀受到攻擊
  • 與家人或朋友進行精力耗盡的互動
  • 社交網絡被切斷

解決方法(一)學懂向微壓力 say no

  • 學習如何對小問題說「不」
  • 防止外在東西干預你的生活
  • 重新整理及審視人際關係

解決方法(二)豐富你的生活

  • 為生活規劃不同身份 (工作中的我、社交中的我、在家中的我)
  • 在日常生活中尋找「小意義」
  • 在社交中吸取足夠的精力

學會正面面對壓力

壓力也好,微壓力也好。它們其實通通都不可怕。可怕的是我們不懂去面對它們。除了定期審視自己的生活,我們可以透過建立更親密的關係,為生活增添更多色彩。這有助於減輕微壓力給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
更多職場心理學知識,歡迎追蹤以下社交平台。

如何減壓是最好的?12種處理工作壓力的方法

壓力

都市人最常面對的是工作壓力,例如工作量大以及工時長等的問題。壓力會引發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應,要減輕這些反應,人們會運用到應對 (coping)。應對是指人們嘗試以認知或行為策略去減少內在和外在壓力,而應對一般分為兩種形式。

1.問題焦點應對 (Problem-focused Coping)

為了消除壓力來源,人們會先界定問題所在,然後尋找解決方法,再付諸行動。在職場上,員工可能發現無法達成目標是源於目標難度太高,因此他們可能會透過調整目標去解決問題。研究發現,問題焦點應對可令人們因壓力而憂鬱的時間降低。

常見方法:

  • 時間管理
  • 求助他人
  • 對抗問題
  • 寫to-do list

2. 情緒焦點應對 (Emotion-focused Coping)

與問題焦點應對不同,情緒焦點應對著重於調節情緒。面對工作壓力時,人們可以覺察和接納自己的情緒,並透過外在行為,例如做運動、與朋友傾訴去過渡負面情緒。要注意的是,情緒焦點應對有機會導致更大壓力,例如朋友未能好好處理你的負面情緒。

常見方法:

  • 做運動

  • 冥想
  • 給自己打氣
  • 宗教

3.積極應對 (Proactive Coping)

除了這兩種應對方式外,學者發現積極應對 (proactive coping) 是一種更有效面對壓力的策略。研究發現採用積極應對的人會更主動對抗困境,並從困難中學習,以在日後創造機會讓自己達至理想的地方。但是,這並不代表他們有較少機會面對負面情緖,而是他們能更有策略地處理壓力源。

常見方法:

  • 善用資源
  • 對未來評估
  • 設定目標
  • 使用反饋

總括而言,最近發展的積極應對能增加員工的動力,減少他們的倦怠感和壓力。長遠來說,積極應對能改善員工的精神健康。我們不能完全避免工作上的壓力,但我們可以透過應對來自我提升和成長。

更多職場心理學知識,歡迎追蹤以下社交平台。

不想壓力再次爆煲 認清7種常見壓力來源

壓力

香港人壓力指數繼續「世一」

全球有 42% 的員工正承受著過多的工作壓力。在香港,相關數據更是達到驚人的 87%。過多的工作壓力除了會影響員工的身心健康,更會導致他們的效率下降。它甚至是其中一個主要導致大量勞動力流失的原因。由此可見,職場壓力問題值得關注,而我們可以從了解職場壓力的個主要來源入手。

一、工作內容

最直接的壓力來源就是工作內容。當工作的難度過大或者工作量過多時,又或者是當工作的性質不符合員工的興趣時,員工自然會覺得力不從心,因而導致壓力的產生。

二、在公司中的角色

常言道:「能力越大,責任越大。」當員工在公司中獲得升遷,成為管理職級的一份子時,往往會因為不懂得該如何管理下屬,或者職務範圍變廣等問題令他們備受壓力的折磨。

三、職涯發展

現今的員工比昔日的更看重自己在職場上可發展的空間。他們會因為公司不提供進修機會,或者公司晉升機會只以年資為準則,乃至工作穩定程度等問題而感到煩惱,從而向自己施加壓力。

四、公司風氣

每間公司都有自己的風氣及文化,如各種職場「潛規則」或不同領導的管理風格等。如果員工發現自己不喜歡,甚至不能融入公司的風氣,那麼他們就可能會在與同事相處時感到壓力。

五、工作環境

每個人對工作環境的配套、舒適度、安全度乃至隱私度等要求都不同,而在完全不符合自己要求的環境中工作便會很容易讓人感到壓力,更會造成員工效率下降等問題。

六、工作中的人際關係

人際關係是人類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,而我們在工作中都無法避免與同事交流。不過,很多人會遇上苛刻的上司、過份八卦的同事或者遲鈍的下屬,也就難免會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感到壓力了。

七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

無法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點是大多數人的壓力來源。大部分人都想既可以在工作中投入更多時間來讓自己表現得更好,爭取晉升的機會,又不想錯過與親人朋友相處的時間。有時候工作和家庭更會產生衝突,迫使大家在兩者之間做出抉擇,而選擇卻會無可避免地帶來壓力,讓員工感到煩惱。

直面壓力

工作有壓力似乎是無可避免的現實。雖然適當的工作壓力能夠提高效率,不過壓力過大就會影響健康。不知道正在職場的你有沒有在以上個方面的煩惱呢?如果有的話,在認清自己的壓力來源後,就要找合適的方法去解決問題,並嘗試緩解壓力。

更多職場心理學知識,歡迎追蹤以下社交平台。

為何我們總是介意別人的目光?學會善用比較

比較

人比人,比死人

人與人之間本身就一定存在不一樣,無論是思想、性格、行為,我們所呈現出的差異其實是一種「獨特性」。即使我們明知「每個人都是不一樣」的道理,但往往卻是越是不想就要想。特別在每當成績或結果放在眼前時,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第一時間看看其他人的表現,再回到自己眼前的成績單。表現比其他人好的話,固然有優越感;反之而言,換來的卻是自卑或失去自信的感覺。

第一名就是最好?

向下比較的人很易從中獲得滿足感,但這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。事實上,眼見身邊很多人都會傾向與比自己做得好的人比較。這不是錯誤的行為,即使要怪責都只是因為我們的社會規範了甚麼是「典範」。而這些「典範」的出現,原則上的都是想推動每個人做得更好。畢竟比較是無可避免的,只要我們好好運用比較,它不但不會使我們自卑,更會使我們一天比一天進步。

找到與別人的差距

所謂好好運用比較,當然不是要自欺欺人,把自己與能力之下的人比下去。這種比較無疑是一種出於自我感覺良好,不健康的表現。真正的善用比較,是找到那些「差距」後,詢問自己可以如何做得更好。我們往往都在辨認差異後而卻步,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動力,覺得自己望塵莫及;另一方面是有心無力,不知道如何才能修補差距。

修補差距才是關鍵

我們在比較後的即時反應通常是自責、灰心、無助。這種第一反應是正常的,但在回過神來後,便要重新振作起來,並不斷提醒自己要進入「第二步」了。修補差距的方法有很多種,我們可從自我審視出發,故很多時人們都會先將自己的成績進行內部比較。

虛心學習成為更強的人

我們又可從「成功者」身上出發,觀察、詢問、學習,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做的。要記住,他們是你眼中的「成功者」,同時你也是其他人的「成功者」。再者,只要善用比較,你都可以逐漸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。

更多職場心理學知識,歡迎追蹤以下社交平台。

當80%的打工仔都未能投入工作 剩下的20%是如何工作的?

投入工作

當我們全心投入工作的時候,工作的效率自然會更高。安坐在辨公室座位時,工作的心情亦更愉悅。再進一步的昇華是,我們可以從工作中獲得使命感,甚至發掘更深層次的意義。不過,再好的東西都有其陰暗面,在投入工作這件事上亦不例外。一旦我們過份投入工作,很多問題仍然會不停打擊著我們。

留心工作太投入的員工

最近有新研究顯示,在工作中過於投入的員工會在個人生活中遇到更多額外的麻煩。在面對工作要求時,他們比其他員工感受到更大的壓力。在工作上過度投入的員工會變得更難管理,他們會對上級有更高的期望,因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,並過度猜疑上級的用心。長遠來看,這些員工將會成為管理者的一大難題。

過分追求完美

另一份針對工作使命感的研究指出,一旦人們將工作限定在道德標準的框架之中,就不存在所謂「可以接受的妥協」或者「足夠就好」這樣的說法。舉例來說,當一名顧問充滿工作使命感時,他就會把幫助客戶尋找最佳解決方案視為自己的使命。那麼如果上級要求他強行推薦其他方案,或者要求他不要花太多時間在問題診斷上時,他便會很容易感到挫敗。相比起那些為工作而工作的同事,他對工作的不滿也會更明顯。

為求目的 不擇手段

另一方面,工作投入度過高的員工亦更有可能在工作上尋找捷徑。他們甚至會使用不道德手段,例如給同事裝陷阱,爭搶原本屬於別人的功勞;將同事排除在重要會議之外;或者拒絕和團隊其他成員分享相關資訊。工作歸屬感雖然是提高工作投入度的關鍵,但同時亦有機會伴隨着負面結果。高層員工過度的工作投入甚至會對他們的直接下屬產生嚴重影響。

善用不同量表了解自己

那麼,如何才能讓自己保持在正常程度的工作投入,避免因過份投入而影響生活呢?我們可以通過工作投入量表 (Job Engagement Scale) 來知道自己是否有工作投入度過低的問題,或者使用工作成癮量表 (Bergen Work Addiction Scale) 來分析自己是否在不經意間已經對工作成癮。

根據情況使用適當的策略

接下來的重點便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不同的策略。如果自己不夠投入工作,就嘗試找出可以讓自己對工作產生興趣的因素;如果發現自己已經對工作成癮,那麼就要想辦法讓自己放鬆,慢慢嘗試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。值得留意的一點是,我們不應該通過把自己和其他人比較來分析自己的工作投入度,因為我們無法保證其他人總是正常投入工作。

留下一點遺憾有時是好事

固然,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用心工作,但是我們也要小心不要過份在意工作。有時候留有一點遺憾,未嘗不是一件好事。任何事情過猶不及,即便是好事,也是如此。如果你正因為工作而放棄了跟家人、摯愛相聚的時間,或許是時候停下來,思索哪些關係才是對你最重要的。

更多職場心理學知識,歡迎追蹤以下社交平台。

返工的日子特別難捱?五個令你投入工作的小習慣

投入工作

很多人明明每天都是朝九晚六地工作,卻是總覺得自己每日完成的工作少之又少,既浪費了時間,又會被上司責備為甚麼效率這麼低。偶爾經歷以上的情況是非常正常的,但是如果你每天都有以上的想法,那麼你可能就是工作投入度不足。

Job Engagement

工作投入 (Job Engagement)

工作投入指的是在工作中長期保持積極,並完全專注的狀態。當一個人的工作投入度較高時,他就會更容易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,並且更願意在工作中展現自我,進而提升整體工作效率。相反,當一個人的工作投入度較低時,他就會把自己從工作中抽離,並且很容易陷入 Quiet Quitting 的狀態。既然工作投入的影響這麼大,那麼以下五個令你更容易投入工作的小習慣就可能會對你有幫助。

一、「僧侶模式」 (Monk mode)

開放式辦公室近幾年越發普及。然而,研究顯示開放式辦公室反而會令員工的壓力增加,最主要的壓力來源是不斷的干擾和缺乏私人空間。由此可見,不受他人打擾的環境會令我們更容易投入工作,所以「僧侶模式」近年備受推崇,鼓勵人們每天將一段時間,最好是早上,固定為不受外界打擾,專心工作的「僧侶模式」。在該段時間中避免進行會議、回覆電郵等需要與別人交流的工作,以此提升工作效率。

二、走動式會議 (Walking meeting)

研究顯示,走動是其中一個最能刺激人進行創意思考的方法,而一般人們在會議中最需要的就是新想法。所以當我們遠離辦公桌,和同事一邊在公司附近散步,一邊進行會議,便能更有效率地提出新想法,同時保持身心健康。

三、善用耳機

普遍人認為在工作時使用耳機是不專業的表現,然而研究卻顯示耳機反而能幫助人們阻隔環境帶來的各種干擾,專注於自己正在進行的工作。不過,在工作時間使用耳機前,最好先和同事們溝通,理解他們對於耳機使用的看法,並解釋自己為何會使用耳機。與同事事先溝通好自己使用耳機的時間,才能避免誤會。

四、戒掉匆忙症 (Hurry Sickness)

在社會節奏明快的影響下,很多人都患有匆忙症,強迫自己每時每刻都必須要在做事,不能讓自己停下來。可是,匆忙症卻會讓我們長期處於極大的壓力中。特別是當別人看到自己的工作進度時,我們會更受匆忙症影響,讓自己更常出現焦慮。所以,我們必須理解忙碌不等於有效率,我們應該在適當時候放慢腳步,甚至短暫休息,以此來讓自己戒除匆忙症。

五、為工作設定界線

我們在工作時總是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要求。無論是上司的、同事的還是客戶的,我們很多時候都會選擇照單全收,並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讓工作入侵了自己的私人時間,因而慢慢對工作感到厭惡。其實,我們並不一定要遵循所有工作上的慣例和要求,反而我們應該為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畫一條界線,跟上司和同事清楚表示自己在放工後或放假時需要暫停工作,以此來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。

與其成為一位瘋狂加班的員工,公司定必更重視效率高、充滿熱誠的員工,而這些員工往往都是工作投入度較高的人。所以從現在起,善用以上五個小習慣,讓自己慢慢掌握工作時的節奏,同時更喜歡自己的工作,更願意投入工作中吧!

更多職場心理學知識,歡迎追蹤以下社交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