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會義不容辭幫助你的同事嗎?
在辦公室裡,與同事合作和互相幫忙在所難免。每次同事找你幫忙時,你也只會say yes嗎?還是你會自告奮勇走去給予建設性的意見嗎?熱心助人當然是個好品德,但過度的插手有機會令你成為鋒芒畢露的「濫好人」。

你為甚麼要幫助他?
所謂「幫人是情份,不幫是本分」,那為甚麼有人會願意不斷為同事提供支援?有人為了在職場建立良好人際關係,不好意思拒絕,怕拒絕提供幫助便會被認為是小氣而得罪同儕。人們會自發性地或有意圖地幫助他人,心理學家稱之為親社會行為 (prosocial behavior)。
其中的社會交換理論 (social exchange theory),主張了我們幫助別人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。提供援助的人會意識到助人行為會有回報,而接受他人幫助的人亦覺得自己有義務給予回報。例如人們會覺得自己應該彌補和聽從施助者,因此有一定程度受到社會規範。如果不回報,便會有機會因違反此原則而感到良心不安。

不要讓別人養成依賴的習慣
做人唔好怕蝕底?幫人固然是一種好美德,但不要忙著幫人、忘了自己。時間久了,別人就會習慣有你幫忙「執手尾」,有事無事都找你幫忙。有時人會因感受到他人無助或恐懼而不計回報地幫助他人,這稱為利他主義(altruism)。
然而,在長期不需要回饋的情況下,你的同理心便會被人利用。例如你曾經有一次為大家張羅訂外賣,久而久之這好像變成你的本份,好幾次甚至要你墊支。若你太忙而忘記了,反而被抱怨導致大家去公司食堂吃。可見你的善意有時會被當成理所當然,反倒耽誤了自己的工作。

幫忙和干預的區別
幫忙和干預 (interfere) 其實只是一線之差。幫忙是自願付出去令對方減少負擔。但干預卻是沒有得到受助人同意便隨意干涉事情進行,令對方失去主導權。過多自以為是的幫忙則會令人產生hard feeling,鋒芒太露反而惹人妒忌,成為別人的眼中釘。

如何是助人的Good Timing?
做事講timing,在職場裡何時才是伸出援手的適當時機呢?別人真的需要幫助的話自然會主動向你求助,或者看到別人苦惱的時候,我們也可以先主動詢問別人需要幫助與否,避免使人認為多管閒事。給予意見也要適可而止,要記住你只是協助別人而非要改變他的想法,否則只會令人厭惡。

總括而言,幫助人固然能讓你與同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,亦能使你從中吸取經驗。但作為精明的打工仔,我們也要把握好心中那一把尺,要先做好自己的份內事,避免招人話柄,亦不要耽誤自己本身的工作。